保險上兩會 | 綠色保險:統一標準體系、創新產品和服務供給
時間:2024年03月11日 來源:新時代保險研究院 關注次數:0【字體:大 中 小】
綠色金融,這個伴隨“雙碳”戰略實施而逐漸走向金融業“C位”的名詞,今年與科技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一起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是要大力發展的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
市場對綠色金融應該已不陌生。近年來,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綠色保險業務統計制度通知等配套政策也相繼出爐,引導金融機構加速點“綠”成金。
其中,在推動綠色發展方面具有天然優勢的保險業,更是從產品、服務、投資、運營端齊發力:新能源車險快速增長,古樹保險、碳匯保險等創新產品層出不窮,綠色投資規模不斷增加,許多險企爭相搭建和完善ESG管理框架,綠色發展理念深植經營全流程。
不過,目前我國綠色保險尚處于發展初級階段,保險業整體存在綠色產品類別單一、金融標準不統一不健全、風險把控難等問題,在近兩年兩會期間也被多位代表委員提及。代表委員們建議統一標準體系、完善可持續信息披露機制、建立綠色保險激勵機制、豐富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快綠色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等,讓綠色金融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活水”。
綠色保險“多點開花”、萬億資金輸送綠色產業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這是金融“五篇大文章”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在本次最高層面統籌部署前,這幾個關鍵詞已貫穿金融工作多年,其中,綠色金融伴隨“雙碳”戰略實施,逐漸從相對邊緣的位置走向金融業“C位”。
相關配套政策也先后落地。2022年6月,原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將銀行業和保險業發展綠色金融上升到戰略層面;同年11月發布《綠色保險業務統計制度的通知》,首次對綠色保險進行定義;2023年9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綠色保險分類指引(2023年版)》,是全球首個全面覆蓋綠色保險產品、保險資金綠色投資及保險公司綠色運營的行業自律規范。
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加速點“綠”成金,從產品、服務、投資、運營端齊發力。例如,在投資端,投向碳中和、碳達峰等綠色產業的保險資金已超過1萬億元,在2021、2022年兩年間就翻了約一倍;在運營端,許多險企已將綠色發展理念深植經營全流程,還有的險企成立創新研發中心,加強風險管理。
直接觸達市場的前端產品可能更令人熟悉,從較早的環責險到新能源車險、碳匯險、古樹保險,再到去年破局的ESG保險等,綠色保險產品已是“多點開花”。
這其中,不得不提新能源車險。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新能源汽車依然是熱詞之一,包括“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提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報告中有如此表述,新能源車險有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綜合來看,保險在推動綠色發展方面本身就有天然優勢。全國人大代表、太平洋醫療健康管理總經理周燕芳曾在去年一份議案中談到,相比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等投融資工具,綠色保險兼具投融資及風險保障的復合功能,在推動碳達峰碳中和行動中應發揮更大的賦能作用。另有機構人士也曾舉例稱,如風電、光伏項目,使用壽命設計約為20年,要10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對于此類大型項目,就需要體量大、周期長的資金支持,險資的長期性、避險性及公益性等特性與此投資天然適配。
產品類別單一、風險把控難等問題掣肘發展
雖然保險業在助力綠色轉型方面已小有成績,不過整體來看,我國綠色金融尚處于發展初級階段,也還有許多掣肘發展的問題。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黨委書記霍穎勵圍繞“推動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交了一份提案,她指出,目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綠色金融標準不統一、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不健全、可持續信息披露不完善、激勵約束機制不到位、轉型金融框架有待建立等。
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財政金融委員會主任、民建貴州省委主委李瑤也談到,我國綠色金融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包括綠色金融政策體系不完善、信息不對稱、標準不健全等。
這些因素會削減險企的參與意愿。以標準不統一為例,周燕芳介紹稱,林業碳匯和海洋碳匯是未來抵消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手段之一,也是未來碳資產交易的探索方向。但目前市場對各種形式的碳匯價值認定沒有統一標準,也不具有公信力的認證背書,對碳匯價值的交易方式及后續使用抵消自身碳排放的機制尚在探索中。這些皆不利于碳匯的市場化和價值化,也為保險業保障碳匯價值的研究帶來了一定困難。
而且綠色低碳產業作為新興產業的代表,其風險保障特點與保障需求都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一些領域的技術門檻也偏高。仍以林業碳匯為例,有財險公司創新推出森林碳匯遙感指數保險,但如何統計出林木蓄積量進而計算出碳匯量,又如何在火災、蟲災、旱災等災害發生時計算林木損失?該公司利用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基于遙感影像數據建模,計算林木蓄積量并換算出碳匯量,以此作為承保、損失估算等的定量依據。
技術門檻在新能源車險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伴隨保費規模快速增長,新能源車險出險率高、賠付率高的問題一直困擾保險行業,其原因就與維修成本高等有關。不少業內人士曾分析稱,新能源汽車采用一體化壓鑄技術,“牽一發而動全身”,且車身預裝各類高科技傳感裝置;加上新能源車車型更新換代快,一些車型銷量偏少,導致零配件難以量產,專業新能源汽車維修人才又短缺,這些都推高了維修成本。
圍繞新能源汽車,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還談到當前消費者購車過程中,車險業務中間渠道保費不透明等問題,他對此建議,推動車企與保險企業“總對總”合作,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消費者保險購買成本。
統一標準體系、完善信披機制、加快人才培養
據多方測算,實現碳中和愿景需要百萬億級資金,當前缺口仍然很大。對于綠色金融及綠色保險整體發展,多位代表委員也給出建議。
霍穎勵提出,一是統一綠色金融標準,二是完善可持續信息披露機制,三是進一步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李瑤也建議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以及完善綠色金融的組織體系、標準體系、評估體系、信息體系,為綠色金融支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基礎保障。
李瑤還談到要強化政策引導,讓綠色金融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一是建立和完善保障綠色金融發展的法律法規,包括制定和執行更為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和標準,強化對金融機構綠色業務發展指標的導向評估,強制上市公司及有條件的非上市公司披露環境信息,建立綠色發展重點項目庫等。二是財稅、貨幣、信貸和產業政策相互協調配合,通過政府與監管機構自上而下的推動,制定可操作的實施細則,并強化綠色投融資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促進金融機構、企業主體綠色轉型同向發力,激發綠色產業成長,培育綠色金融需求。
政策引導的重要性無需贅言,事實上,近年部分地區綠色低碳發展還有過一小波“跑偏”時刻。在雙碳目標提出后,曾有地方出現了對高耗能項目“一刀切”關停等行為,去煤化過快甚至導致部分地區拉閘限電。而后中央及相關部委先后發聲,明確要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金融行業服務綠色發展也與此同頻。前述提到的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即強調,銀行保險機構要先立后破、有保有壓、分類施策,防止“一刀切”和運動式減碳。
在正確方向、適宜節奏下,綠色保險大有可為。除新能源車險、碳匯險等外,全國人大代表、畢馬威中國顧問李慧瓊去年帶來的一份議案中談到綠色建筑保險,她表示,我國建筑全過程能耗、碳排放約占全國總量的50%,建筑行業的綠色轉型對于實現雙碳目標至關重要。但當前轉型面臨兩個錯配難題,一是性能錯配,二是時間錯配,二星以下建筑在竣工直接評定,三星建筑則在運營期結束后評定。引入綠色建筑保險機制,以市場化手段保證綠色建筑實現預期的星級標準,可有效破解從綠色設計向綠色運行轉化的難題。
周燕芳還談到要加快綠色保險專業人才培養。建議政府出臺激勵政策,支持金融機構、高校、第三方機構等組織開展綠色保險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引入相關專業課程,著力培養跨學科綜合性人才,為推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提供人才梯隊支撐。
標簽:生命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