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會議!信息量巨大,權威解讀來了
時間:2023年11月06日 來源: 關注次數:0【字體:大 中 小】
備受市場關注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釋放了重磅信號
據新華社,中央金融工作會議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會議。
習近平在重要講話中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工作,分析金融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形勢,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李強對做好金融工作作了具體部署。
會議強調,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科學回答了金融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金融問題的重要創新成果,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入學習領會、自覺貫徹落實。要完善金融宏觀調控,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加強貨幣供應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加強優質金融服務,擴大金融高水平開放,服務好“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健全金融監管機制,建立健全監管責任落實和問責制度,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著力做好當前金融領域重點工作,加大政策實施和工作推進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融資成本持續下降,活躍資本市場,更好支持擴大內需,促進穩外貿穩外資,加強對新科技、新賽道、新市場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
“劃重點”,看看本次會議有哪些看點:
1、會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制,優化金融服務,防范化解風險,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2、要清醒看到,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有的還很突出,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金融亂象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
3、要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
4、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5、優化融資結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
6、完善機構定位,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嚴格中小金融機構準入標準和監管要求,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
7、促進長期資本形成。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
8、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健全房地產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完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
9、加強外匯市場管理,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10、要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的作用,做好統籌協調把關。發揮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的作用,切實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發揮好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的作用,落實屬地責任。
11、要在金融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
12、著力做好當前金融領域重點工作,加大政策實施和工作推進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融資成本持續下降,活躍資本市場,更好支持擴大內需,促進穩外貿穩外資,加強對新科技、新賽道、新市場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
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指引方向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是我國金融領域最高規格的會議,不僅會總結評價過去五年來的金融工作情況,還將明確新時期做好金融工作的指導方針,決定了我國未來幾年金融市場與資本市場的發展格局。
此前,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分別在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舉行過五次,五次會議前后的一場場改革攻堅戰,勾勒出我國金融業隨著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所走出的巨大變革之路。
回顧過往,1997年面對亞洲金融危機與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率高的內外交困,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部署加快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中央財政定向發行特別國債補充四大國有銀行資本金;2002年隨著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推進四大國有銀行改革上市,成立銀監會,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2007年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加劇,金融風險隱患不少,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推進政策性銀行改革;2012年為及時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推進股權多元化,放寬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2017年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推動經濟去杠桿,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
雖然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主要目標與政策方針各有側重,但歷次會議都始終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高質量金融服務、堅持市場化原則深入推進金融改革開放、堅持牢牢守住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本次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金融系統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本質特征。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多變,在此背景下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再一次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指引方向,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和長治久安。
從“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有何深意?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會議的名字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相比于此前我國開過多次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從“全國”改為“中央”,更加體現了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性。
會議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金融工作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金融隊伍的純潔性、專業性、戰斗力為重要支撐,以全面加強監管、防范化解風險為重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不斷開創新時代金融工作新局面。
會議指出,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證。要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的作用,做好統籌協調把關。發揮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的作用,切實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
根據今年發布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下稱“方案”),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負責金融穩定和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研究審議金融領域重大政策、重大問題等,作為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金融系統黨的工作,指導金融系統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等,作為黨中央派出機關,同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合署辦公。
央地協調配合,也是加強金融監管、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環節。會議指出,發揮好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的作用,落實屬地責任。
這實際上是再次明確了在地方金融監管體系中,中央與當地政府的監管分工問題。這一表述延續了2017年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定調,彼時明確“地方政府要在堅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權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統一規則,強化屬地風險處置責任”。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中,前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我國絕大多數金融機構都是地方法人,其黨的關系、干部管理、國有股權監管、審計監察和司法管轄也都在地方,因此,必須進一步強化地方黨委對金融機構黨組織的領導,建立健全地方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的重大風險處置機制。中央金融管理部門要依照法定職責承擔監管主體責任,派出機構要自覺服從地方黨委政府領導,積極發揮專業優勢和履行行業管理職責,共同推動建立科學高效的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公開透明地使用好風險處置資金。
活躍資本市場再被提及,改革方向明確
本次會議就資本市場有著著墨較多的表述,繼續提及“活躍資本市場”,點名資本市場要“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并定調了未來一段時間資本市場的改革方向。會議指出,要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優化融資結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促進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完善機構定位,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
會議里還提到了一句“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融資成本持續下降,活躍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積極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為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和產業鏈的重構,帶來了機遇和挑戰,迫切需要資本市場發揮積極作用。
今年以來,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持續推進,特別是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成功落地,企業債券職責劃轉平穩過渡,資本市場功能有效發揮。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正式發布,境外上市備案管理制度落地實施,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改革順利推進。債券違約、私募基金、地方交易場所等重點領域風險持續收斂。“零容忍”執法震懾持續強化,市場生態不斷優化,依法查處一批影響惡劣、社會關注度高的典型案件,實施強制退市并進行立體化追責。
8月18日至今,證監會發布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一攬子政策措施2個多月來,涉及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一系列改革舉措加快推進,助力改善市場投融資生態,激發市場活力,部分落地舉措逐漸顯效。未來,資本市場可以發揮樞紐功能的地方頗多,例如,增強金融供給和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適配性,通過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功能,引導各類要素資源向實體經濟集聚,從而在優化經濟結構、加快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經濟提質增效等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支持民營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統籌開放和安全,做好境外上市備案管理工作,推出更多“綠燈”案例等。
未來資本市場改革路線明晰,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將是重中之重。記者了解到,證監會目前聚焦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系統工程,初步形成了“1+N+X”的政策框架。其中一個“N”正在制定當中,即“資本市場服務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方案”,該方案重點是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的工業、農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通過差異化制度安排,優先支持產業鏈供應鏈“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做大做強,助力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打造戰略性現代化產業集群,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
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
會議指出,要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
回顧過去幾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穩健貨幣政策保持定力、頂住壓力、科學施策,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沒有大起大落、大放大收,而是始終堅持穩字當頭、以我為主,保持貨幣金融條件的合理穩定,在全球高通脹背景下保持了物價形勢穩定,支持了宏觀經濟大盤穩定。
“市場對‘跨周期調節’的理解是,在‘逆周期調節’的基礎上要兼顧經濟短期的周期性波動與中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增強宏觀政策的前瞻性、連續性和穩定性。”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章俊近日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上指出,當作為灰犀牛存在的長周期因素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加上宏觀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導致滯后效應上升,政策頻繁變化可能會造成周期波動加大或者周期錯位,適時轉向實施跨周期調節成為明智和合理的選擇。
會議還指出,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等。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日前,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在國新辦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貨幣政策應對超預期挑戰和變化仍然有充足的政策空間。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向記者進一步指出,鑒于近年來貨幣政策始終未搞大水漫灌,當前政策空間較大,未來若需要穩增長、穩樓市政策進一步發力,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還有下調的空間。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對記者表示,預計穩健的貨幣政策在貨幣數量和社會融資總量上還有適度寬松、合理增長的空間。在助力高質量發展方面,將以提升企業和市場主體預期、信心、意愿和能動性為抓手,促進資本和資金更精準、暢達地為實體經濟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保駕護航,以量的合理增長支撐實體經濟企穩向好。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仍是重中之重
回顧歷屆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均是重要議題。一方面,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另一方面,盡管總體上而言,當前我國金融風險趨于收斂、整體可控,但恰如會議所強調的:“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金融系統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胸懷‘國之大者’,強化使命擔當,下決心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東吳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陶川日前撰文指出,金融風險方面,地方債務、地產和銀行不良資產三大風險點中,預計前兩個是重中之重。當前化債一攬子措施已密集推出,隨著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銀行資產質量也在加快恢復,以最新出爐的四大國有銀行三季報為例,截至今年9月末,四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較年初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針對房地產領域化險,本次會議除了強調要“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還明確要“維護金融市場穩健運行,規范金融市場發行和交易行為,合理引導預期,防范風險跨區域、跨市場、跨境傳遞共振。”
中國政法大學法與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李曙光早前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曾指出,現代金融監管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即在于統籌協調。他認為,金融市場涉及多個行業,所有資本流動性大的行業全都相關,這些行業內部問題可能通向其他市場,因此金融監管需要統籌協調,不能單邊突進。
已經落地的金融監管體系改革方案事實上正是要解決此前金融監管所存在的權責不清等問題。此次會議再次對金融監管工作作出明確部署,要“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格執法、敢于亮劍,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金融監管體系改革后,具有中國特色的“雙峰”監管正在形成,下一步應加快完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推動中央和地方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更好地防范化解區域性和系統性金融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會議還提出了要“強化市場規則,打造規則統一、監管協同的金融市場”,對此,董希淼認為,我國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要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以開放包容的精神,構建整體協同、分工明晰的服務網絡,形成大中小機構合理分布、良性競爭的發展格局。特別是要采取措施防范大型銀行非市場化過度下沉給中小銀行帶來的“擠出效應”,構建中小銀行資本補充長效機制,加快中小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力度,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化險,推動中小銀行真正成為多層次、廣覆蓋銀行機構體系的重要部分。
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穩步擴大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還提到,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擴大金融開放,金融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呈現新局面,金融改革有序推進,金融體系不斷完善。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銀行市場和第二大保險市場。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連創新高;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持續優化擴圍,A股納入多個國際知名指數;金融業市場準入大幅放寬,外商獨資機構涌現。
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不斷深化已成為業內共識。孫冶方基金會理事長李劍閣認為,中國金融市場已經與全球市場建立了更為緊密的聯系,向國際社會發出了鮮明的開放信號,也推動全球金融治理體系更加完善,顯著增強了全球市場信心。未來,吸引更多優質的國際金融機構來華,推動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中國市場,有利于豐富我國金融市場主體,提升中國市場的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效率,也有助于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
標簽:生命資訊